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导语:0—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,错过这个时期,语言装置系统将完全卸载。我们常常在动画片看到或故事中听到的狼孩,在长大回归人类社会后始终无法习得同龄人的语言水平,就知道这个论断绝不是空穴来风。而0-3岁却是孩子语言发育最快、最为关键的时期,在这个阶段,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正确说话,孩子很容易就获得语言能力,否则,将会耽误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,后期要追回来会特别费力,效果也没那么好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“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治疗,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上能赶上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了。我们差点就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,误了孩子一生!”

昨天晚上,看到好友曼洁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则内容,原来是她4岁半的孩子浩浩终于结束了语言康复治疗,她特别欣喜,发文感概了一下。

浩浩是个特别可爱的男孩子,由于曼洁和她老公两个人平时工作很忙,浩浩一直都是由他奶奶带。到了两岁的时候,曼洁发现,和同个小区的孩子们相比,浩浩不爱说话,遇到事情的时候,喜欢用手势或哭闹来表达,别的孩子会说:“我不要”,而浩浩只会摇头,别的孩子会说:“妈妈,我要抱抱”,他只会看着妈妈,拉扯着妈妈的衣服,很急的说话才会蹦出一句“妈妈”。

曼洁看着浩浩这样子,就很心急,她小心翼翼地向家里人提出疑问: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呀?但每次一说起,婆婆和老公都说她杞人忧天。理由是:本身男孩子开口就要比女孩子要晚。孩子听力好,说话怎么会有问题呢?再说,“贵人语迟”,说话晚的孩子聪明,爱因斯坦5岁才会说话呢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直到去年浩浩3岁的时候,要上幼儿园了,曼洁才下定决心带孩子去专业医院看看,结果,浩浩被诊断为单纯语言发育迟缓,需要进行康复训练。医生告诉曼洁,孩子这么大了还不会说话,家长要负很大的责任。

导致孩子说话晚的“元凶”

孩子说话晚,排除了听力障碍、智力发育障碍或发音器官发育异常等疾病因素外,宝宝不会说话、说话晚,很大部分是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造成的。如果宝宝说话晚,家长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
1、父母太过“善解人意”

有的父母太过“善解人意”,往往孩子还没表达他的需求的时候,家长已经提前替孩子做好了,或者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,习惯替孩子表达需求。

比如当孩子指着桌上的水杯,还没来得及说话的说话,妈妈已经眼明手快地帮宝宝倒好水了;当孩子刚说一句“吃果果”,家长就立刻追问:“宝宝是要吃苹果还是吃香蕉,或者是吃草莓呢?”

家长太过善解人意,时刻充当孩子的“翻译官”,因此孩子无需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,他学说话的动机也被抑制了。

2、父母沉默寡言或语速过快

有的父母平时工作忙,比较少时间和孩子相处了,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,而老人本来话少喜静,而父母回到家的时候也不爱说话,和孩子很少交流。或者父母说话语速过快,孩子听不清楚也听不懂,以致于孩子模仿困难。

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示范和鼓励,孩子说话晚、不爱说话是必然的。

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沟通障碍系教授玛格丽特·麦克莱根在《0-6岁,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》中说道:“孩子们可能天生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,但他们仍然需要听大量的语言,并且有使用语言的机会,才能学会流利的表达”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3、家长太过着急

有些家长太过着急,没有耐心,教孩子说话没一会儿就不耐烦了,甚至会训斥宝宝:“你咋这么笨啊,这都学不会!”

要知道宝宝的心智远未发展成熟,小心灵更是脆弱敏感,若自己都没能给宝宝做出正确示范,还频频给宝宝施压,只会起反作用,让宝宝产生心理负担。尤其是一些心急的家长,这种情绪会导致孩子也跟着急,于是越急越说不出来...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4、家庭语言环境复杂

现在很多家庭里,语言环境不统一,各说各的话,比如奶奶说地方话,爸爸说普通话,妈妈说广东话。面对各种不同的语言,让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宝宝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和谁学,他很可能会选择不说。

5、辅食太过精细

一些宝宝到了1岁半的时候,还在吃粥、面汤这样细软的食物,而不愿意吃一些比较有韧性的食物,吃硬一点的饭都有困难,这会影响宝宝的口部肌肉发育,从而影响孩子发音不标准、口吃等。

玛格丽特·麦克莱根教授在《0-6岁,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对于有吞咽或咀嚼困难的婴幼儿来说,寻求正确的建议来保障他们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是很重要的,这些可能就是运动能力出问题出现的信号,并且很可能还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”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爸爸妈妈该如何做,才能让宝宝顺利开口?

1、多和孩子说话,做个话唠父母

虽然孩子的语言学习要在6-8个月才正式开始,但父母仍然很有必要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使用语言。简单地说,和孩子多说话,不要怕当话唠父母。

在《0-6岁,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》中,玛格丽特·麦克莱根教授强调父母应该在宝宝刚出生的说话就开始和他们说话。之所以说孩子在出生之初就能听懂语言,就有表达的欲望,是根源于生命的可贵和奇妙,而父母更应该明白这表达之后的深层含义,就是: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再小他都是懂的。

有了这个认可,才能把孩子当做一个人,而不仅仅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对待,我相信这份尊重和平等,是父母挖掘孩子语言天赋时最好的润滑剂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到了1-2岁期间,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,所以父母要做的仍然是和他说话,并用语言回应孩子的求助和其他表达。要使用日常语言,使用完整的短句或句子,而不是单个词语、专门为他发明的婴幼儿语言等。

当孩子开口说话了,父母就要和他对话。对话能力是能力增强的一个标志。对话多的孩子,不但能更好地掌握语言,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其他方面,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。

2、少批评,多鼓励

父母不要太操之过急,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,但要知道欲速则不达。

在引导宝宝说话的时候,不要强迫宝宝,也不要在宝宝说不好的时候批评他。相反,要多选择宝宝感兴趣的东西,并在他感兴趣的基础上加一些适当的形容词,不知不觉中宝宝也学会了一些新语言。

当然,宝宝说对了或者学会了一个新的词语或句子的时候,爸爸妈妈不妨多鼓励下宝宝,让他知道自己做得很棒,他的自信心也会明显增加,也会继续加油的。

总之,让宝宝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在遵循宝宝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,使用正确的方法,多给宝宝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,能够有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3、勤加引导,保证孩子语言环境

语言环境比较复杂的家庭,孩子说话是会相对比较晚的,但更多的却是家长的态度。比如宝宝刚在爷爷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句方言,超有成就感地在妈妈面前说出来,但是妈妈一惊一乍回应不应该这样说,然后让宝宝跟着她一起说普通话。可是妈妈一转身,宝宝又跟爷爷奶奶学方言了,你能怎么办呢?

所以,过度干预是孩子学语言的最大障碍,孩子真正需要的,其实是自然的语言环境。

家长不要过于心急,为了让孩子同时学会多种语言,就刻意营造多语言的环境,这会让孩子的表达相对滞后。当然,沉默过后,孩子语言爆发时也容易掌握更多的语言,但同时也导致了孩子说话晚。

所以家长如果想要孩子掌握多种语言,可以和家人一起商量,让孩子先掌握一种语言,然后再学习其他语言。

并没有什么贵人语迟,导致孩子说话晚、不说话的“元凶”就是你

4、遵循月龄特点,改变辅食的性状

此外,有些宝宝输入足够,也能够听懂大人的很多话,就是自己不开口,很可能是嘴巴的肌肉还不够灵活,不足以支持如此精细的运动。这时,爸爸妈妈不妨检查一下给宝宝添加的辅食是否过于精细。

爸爸妈妈要记住:辅食不是越精细就越好。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,要遵循宝宝的月龄特点,在添加辅食2-3个月后,就应该由细腻的米糊菜泥逐步过渡到大颗粒的食物,10个月左右就可以给宝宝一些略硬的食物,一岁之后就要像大人的食物过度,只要宝宝不噎不吐,没有不舒服就好了,这样不仅能够用来磨牙,还能促进宝宝口腔发育,对他的说话也是很有帮助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